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古典小說專題討論上
SELECTED TOPICS IN CLASSICAL FICTION(1)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康韻梅 
課號
CHIN7161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06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研討室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以一學年的時間,研討中國古典短篇小說所涉及的有關文體的敘事形式、主題內容,以及從小說史角度觀照的意義和價值等重要課題。上學期為唐代傳奇小說,下學期為話本小說,內容以「三言」、「二拍」為主。上課的進行是採取討論的方式。 

課程目標
培養博、碩班研究生古典小說的專業知識,以能開創具學術性的研究議題,進而拓展古典小說研究面向。 
課程要求
1.依照課程安排進度做好課前準備,研讀參考的典籍、論文,以便課堂順利進行討論。
2. 每一學期完成學期報告一篇。

成績評量方式:
課堂報告、討論佔60%。
期末報告佔40%。
無故缺席一次扣總分2分,缺席5次以上,取消上課資格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一、傳統文獻

唐•鄭處誨著,宛霞點注,《明皇雜錄》,《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》本。
唐•李冗著,蕭逸校點,《獨異志》,《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年。
唐•玄奘、辯機著,季羨林等校注,《大唐西域記校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0年。
唐•劉知幾著,姚松、朱恆夫譯注,《史通全譯》,貴陽:貴州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宋•李昉等編,《太平廣記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81年。
宋•李昉等編,《文苑英華》,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》1341冊,臺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83年。
宋•樂史著,《太平寰宇記》,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》470冊,臺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83年。
宋•羅燁著,《醉翁談錄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58年。
宋•趙彥衛著,《雲麓漫鈔》,臺北: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1984年。
明•瞿佑著,朱彤芳點注,《剪燈新話》,《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》本。
明•李昌祺著,王力平點注,《剪燈餘話》,《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》本。
明•洪楩編,《清平山堂話本》,臺北:世界書局 ,1958年。
明•洪楩編,《清平山堂話本》,臺北:世界書局 ,1958年。
明•馮夢龍編著,許政揚校注,《古今小說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91年。
明•馮夢龍編著,嚴敦易校注本,《警世通言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91年。
明•馮夢龍編著,李田意攝校,《警世通言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58年。
明•馮夢龍編著,李田意攝校,《醒世恆言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58年。
明•馮夢龍編著,顧學頡校注本,《醒世恆言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91年。
明•馮夢龍編,薛正興校點,《太平廣記鈔(上)》,《馮夢龍全集8》,江蘇:江蘇古籍出版社,1993年。
明•凌濛初著,《拍案驚奇》,臺北:桂冠圖書公司,1992年。
明•凌濛初著,《二刻拍案驚奇》,臺北:桂冠圖書公司,1992年。
明•徐渭著,《南詞敘錄》,《續修四庫全書》1758冊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年。
明•畢魏著,《滑稽館新編三報恩傳奇》(上),《古本戲曲叢刊》(影明刊本)二集第十二函,上海:商務印書館,1955年。
明•胡應麟著,《少室山房筆叢》,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》886冊,臺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83年。
清•蒲松齡著,《聊齋誌異》(會校會注會評本),臺北:里仁書局,1980年。
清•鄒弢著,《三借廬筆談》,《筆記小說大觀》二十八編,臺北:新興書局,1979年。
清•俞樾著,《春在堂隨筆》,臺北:廣文書局,1968年。
清•蓮塘居士纂,《唐人說薈》,上海:掃葉山房,1925年。
清•章學誠著,葉瑛校注,《文史通義校注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84年。

二、近人論著
(一) 專書
丁錫根編著,《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96年。
卞孝萱,《唐人小說與政治》,廈門:鷺江出版社,2003年。
小川陽一編著,《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》,東京:新典社,1970年。
內山知也,《隋唐小說研究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2010年。
王汝濤,《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》,長沙:岳麓書社,2005年。
王夢鷗,《唐人小說研究二集》,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73年。
王夢鷗,《唐人小說研究四集》,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78年。
王夢鷗,《唐人小說校釋》(上集),臺北:正中書局,1989年。
王夢鷗,《唐人小說校釋》(下集),臺北:正中書局,1988年 。
王德威,《從劉鶚到王禎和》,臺北:時報文化出版公司,1986年。
王鴻泰,《《三言二拍》的精神史研究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,1994年。
石昌渝,《中國小說源流論》,北京:三聯書店,1995年。
申丹,《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8年。
汪辟疆,《唐人傳奇小說》,臺北:世界書局 1980年。
何滿子,〈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--中國小說研究〉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55年。
李宗為,《唐人傳奇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。
李劍國,《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1998年。
李鵬飛,《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4年。
吳曉鈴,范寧,周妙中選注,《話本選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4年。
孟瑤,《中國小說史》,臺北:傳記文學出版社,1980年。
林辰,《神怪小說史》,浙江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8年。
林保淳,《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》,臺北:里仁出版社,2003年。
周紹良,《唐傳奇箋證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2000年。
金明求,《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09年。
邱江寧,《明清江南消費文化與文體演變研究》,上海:上海三聯書店,2009年。
胡士瑩,《話本小說概論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0年。
胡萬川,《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94年。
胡懷琛,《中國小說概論》,臺北:文馨出版社,1975年。
侯忠義,《中國文言小說史稿》上冊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0年。
侯忠義,《隋唐五代小說史》,浙江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7年。
俞鋼,《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年。
孫紹先,《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0年。
孫楷第,《中國通俗小說書目》,臺北:廣雅出版有限公司,1983年。
高辛勇,《形名學與敘事理論--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》,臺北:聯經出版社,1987年。
高桂惠,《追蹤躡跡——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05年。
浦安迪(Andrew H. Plakes),《中國敘事學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6年。
倪豪士(W.H.Nienhauser,Jr.),《傳記與小說--唐代文學比較論集》,臺北:南天書局,1995年。
張振鈞,毛德富,《禁錮與超越--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》,北京:新華書店,1988年。
康正果,《重審風月鑑--性與中國古典文學》,臺北:麥田出版社,1996年。
康來新,《發跡變泰—宋人小說學論稿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96年。
陳平原,《千古文人俠客夢》,臺北:麥田出版社,1995年。
陳平原,《陳平原小說史論集》,石家庄市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陳文新,《中國傳奇小說史話》,臺北:正中書局,1995年。
陳文新,《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》,武漢:武漢大學出版社,2002年。
陳永正,《《三言二拍》的世界》,臺北:遠流出版社,1989年。
黃清泉,蔣松源,譚邦和,《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》,臺北:洪葉出版社,1995年。
馮保善,《凌濛初研究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2009年。
葉慶炳,《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》,臺北:時報文化,1976年。
葉朗,《中國小說美學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94年。
程毅中,《唐代小說史話》,北京:文化藝術出版社,1990年。
程毅中,《宋元小說研究》,江蘇:江蘇古籍出版社,1998年。
程毅中,《宋元話本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4年。
程毅中,《明代小說叢稿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2006年。
程毅中,《古體小說論要》,北京:華齡出版社,2009年。
程國賦,《唐代小說嬗變研究》,廣東:廣東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程國賦,《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》,臺北:文津出版社,2000年。
程國賦,《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8年。
辜美高、黃霖主編,《明代小說面面觀--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上海:學林出版社,2002年。
董乃斌,《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4年。
趙景深,《小說戲曲新考》,上海:世界書局,1939年。
趙景深,《小說閒話》,上海:北新書局,1947年。
趙景深,《小說論叢》,上海:日新出版社,1947年。
齊裕焜主編,《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》,甘肅:敦煌文藝出版社,1990。
寧宗一主編,《中國小說學通論》,安徽:安徽教育出版社,1995年。
楊義,《中國敘事學》,嘉義:南華管理學院,1998年。
鄭振鐸,《中國文學研究(上)》,北京:作家出版社,1957年。
鄭振鐸,《插圖本中國文學史》第二冊,北京:新華書店,1982年。
鄭明娳編,《貪嗔痴愛: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》,臺北:師大書苑,1989年。
廖卓成,《敘事學論集——傳記、故事與兒童文學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00年。
蔣瑞藻,《小說考證》,臺北:河洛圖書出版社,1979年。
蔣祖怡,《小說纂要》,臺灣:正中書局,1979年。
魯迅,《魯迅小說史論文集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92年。
樂蘅軍,《宋代話本研究》,臺大文史叢刊,1969年。
樂蘅軍,《古典小說散論》,臺北:純文學出版社,1984年。
樂蘅軍,《意志與命運--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92年。
劉大杰,《中國文學發達史》(校訂本),臺北:華正書局,1977年。
劉果,《「三言」性別話語研究——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8年。
劉勇強,《中國古代小說史緒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7年。
劉開榮,《唐代小說研究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4年。
劉燕萍,《愛情與夢幻——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》,香港:商務印書館,1996年。
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,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79年。
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,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2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0年。
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,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3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1年。
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,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4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1982年。
薛洪勣,《傳奇小說史》,浙江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8年。
謝昕、羊列容、周啟志,《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》,臺北:文津出版社,1992年。
韓南(Patrick Hanan)著,王秋桂編,《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79年。
韓南著,尹慧珉譯,《中國白話小說史》,浙江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89年。
韓南著,王青平、曾虹譯,《中國短篇小說》,臺北:國立編譯館,1997年。
譚正璧,《三言兩拍資料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81年。
譚正壁,《話本與古劇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5年。
羅小東,《話本小說敘事研究》,北京:學苑出版社,2002年。
羅鋼,《敘事學導論》,雲南:雲南人民出版社,1995年。
Eric Hobsbawm(艾瑞克•霍布斯邦)著,鄭明萱譯,《盜匪: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》,臺北:麥田出版,1998年。
Gerard Genette(熱拉爾•熱奈特)著,《敘事話語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0年。
Ian Watt(艾恩•瓦特)著,魯燕萍譯,《小說的興起》,臺北:桂冠圖書公司,1994年。
James Phelan(詹姆斯•費倫)著,陳永國譯,《作為修辭的敘事:技巧、讀者、倫理、意識型態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2年。
Mieke Bal(米克•巴爾)著,譚君強譯,《敘述學--敘事理論導論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3年。
Roland Barthes(羅蘭•巴特)著,屠友祥譯,《S/Z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0年。
Shlomith Rimmon-Kenan(李蒙•凱南)著,姚錦清等譯,《敘事虛構作品》,北京:三聯書店,1989年。
Steven Cohan(史蒂文•科思)、Linda M. Shires(琳達•夏爾斯)著,張方譯,《講故事—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》,臺北:駱駝出版社,1997年。
Wayne C. Booth(布斯)著,華明、胡蘇曉、周憲譯,《小說修辭學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87年。
William Kenney著,陳迺臣譯,《小說的分析》,臺北:成文出版社,1977年。

(二) 學位論文
丁範鎮,《唐代傳奇及其影響》,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,1961年。
王國良,《唐代小說敘錄》,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79年。
王小琳,《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》,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,1988年。
林漢彬,《「關鍵意象」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——以「三言」為觀察文本的探討》,南華大學碩士論文,2001年。
鄭雅文,《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: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》,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文,1993年。

(三) 期刊論文
王小琳,〈唐代「傳奇」名稱問題辨析〉,《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》第3期,1995年。
王小琳,〈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徵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〉,《中山人文學報》第九期,1999年。
王立興,〈〈南柯太守傳〉的主題辨〉,《南京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)第1期,1982年。
王立興,〈托筆夢幻,寫實人生--李公佐〈南柯太守傳〉賞析〉,《唐傳奇鑒賞集》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3年。
王拓,〈〈枕中記〉與〈杜子春〉——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〉,《中國古典小說論集》第一輯,臺北:幼獅圖書公司,1975年。
王枝忠,〈從志怪到傳奇——〈游仙窟〉平議〉,《福建論壇》第1期,1991年。
王夢鷗,〈枕中記及其作者〉,《幼獅學誌》第5卷第2期,1966年。
王夢鷗,〈南柯太守傳及其作者〉,《輔仁學誌——文學院之部》第13期,1984年。
王夢鷗,〈讀沈既濟〈枕中記〉補考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創刊號,1991年。
王夢鷗,〈〈枕中記〉在唐傳奇中地位的再認定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1卷第1期, 1991年。
王運熙,〈簡論唐傳奇和六朝雜傳的關係〉,《中西學術》第二輯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,1996年。
王慶雲,〈蒲松齡《聊齋誌異》六次成書過程蠡測〉,《青島海洋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第4期,1995年。
卞孝宣,〈關於〈南柯太守傳〉的撰寫時間〉,《江漢學報》第11期,1962年。
卞孝萱,〈〈枕中記〉主角原型三說質疑〉,《西北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第6期,1993年。
古添洪,〈唐傳奇的結構分析——以契約為定位的結構主義的應用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4卷第3期,1975年。
朱迎平,〈什麼是傳奇?——傳奇的體製特徵及其淵源〉,《文史知識》第3期,1988年。
成敏,〈時空阻隔中的對話:《宣室志》與《聊齋誌異》之比較〉,《明清小說研究》第3期,1999年。
李元貞,〈李復言小說中的點睛技巧〉,《現代文學》第44期,1971年。
李宗為,〈〈南柯太守傳〉的題材來源及主題思想——與路工同志商榷〉,《蘇州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第3期,1985年。
李宗為,〈論唐人傳奇的素材來源及演變〉,《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》,山西:山西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8年。
忠昌,〈論中國古代小說的續衍現象及成因〉,《社會科學輯刊》第6期,1992年。
周承銘,〈重新評價〈南柯太守傳〉的思想價值〉,《東疆學刊》第3期,1992年。
周絢隆,〈從文言到白話:古典敘事的演變——論《三言》對神道小說的改編 〉,《山東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第1期,1997年。
周雲龍,〈唐傳奇與魏晉南北朝小說之比較〉,《錦州師範學院學報》第4期,1995年。
孟昭連,〈論唐傳奇「文備眾體」的藝術體製〉,《南開學報》第4期,2000年。
孫楷第,〈小說旁證〉,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》第9卷第1號,1935年。
孫遜、潘建國,〈唐傳奇文體考辨〉,《文學遺產》第6期,1999年。
梁瑜霞,〈神話志怪傳統對唐代小說的影響〉,《唐都學刊》第11卷第6期,1995年。
梁瑜霞,〈史傳傳統對唐人小說的影響——兼論唐人小說以「傳」、「記」命名現象〉,《唐都學刊》第14卷第4期,1998年。
張漢良,〈「楊林」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3卷第11期,1975年。
張世同,〈從〈游仙窟〉看小說由志怪而傳奇的演進之跡〉,《古典文學知識》第4期,1991年。
許建崑,〈「三言」故事對唐人小說素材的借取與再造〉,《第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,2001年。
陳玨,〈〈補江總白猿傳〉「年表錯亂」考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20卷第2期,2002年。
年。
梅家玲,〈論〈杜子春〉與〈枕中記〉的人生態度——從「幻設技巧」的運用談起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15卷第12期,1987年。
康韻梅,〈唐人小說中「智慧老人」之探析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23卷第4期,1994年。
康韻梅,〈「三言」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,第8期,1996年。
康韻梅,〈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——對吳保安、謝小娥故事的論析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,24期,2006年。
康韻梅,〈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——以韓愈、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〉,《臺大文史哲學報》,68期,2008年。
康韻梅,〈唐代載錄詩事小說的敘事研究——以《本事詩》、《雲溪友議》為考察中心〉,《漢學研究》,26卷4期,2008年。
黃大宏,〈唐人小說對「三言二拍」素材與成書方式的影響〉,《延安大學學報》第24卷第3期,2002年。
程毅中,〈明代的擬話本小說〉,《明清小說研究》第2期,2002年。
潘少瑜,〈雷峰塔倒,白蛇出世——白蛇形象演變試析〉,《中國文學研究》第14期,2000年
潘銘燊,〈從比較角度看唐代小說特色——《太平廣記》與 《三言》〉,《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87年。
談鳳梁,〈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幾個特點〉,《文藝論叢》第13輯,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,1981年。
潘峰、潘文見,〈文言小說的詩意化——《聊齋誌異》對唐傳奇的超越 〉,《廈門教育學院學報》第5卷第3期,2003年。
潘峰、張偉,〈由注重情節之奇到追求人物之真——《聊齋誌異》對唐傳奇敘事重心的切換 〉,《臨沂師範學院學報》第25卷第2期,2003年。
潘曉生,〈《聊齋誌異》與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較〉,第1期,1999年。
劉天振,〈唐傳奇敘事視角藝術及其敘事文體的獨立〉,《北方論叢》第2期,2001年。
劉天振,〈從唐人傳奇到《聊齋誌異》看文言小說「敘事者」的變異〉,《《聊齋誌異》研究》第3期,1999年。
劉葉秋,〈唐代傳奇小說概述〉,《古典筆記小說論叢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1985年。
蔡祝青,〈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〉,《婦女與兩性學刊》第12期,2001年。
蔡國良,〈點石成金 脫胎換骨——蒲松齡對傳統題材的繼承沿革一覽〉,《河南師大學報》第4期,1980年。
駱水玉,〈桃花流水窅然去——〈灌園叟晚逢仙女〉、〈盧太學詩酒傲王侯〉中的花園與園主〉,《中國文學研究》,第10期,1996年。
謝曉峰,〈唐傳奇與魏晉南北朝小說比較談〉,《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》第17卷第1期,1998年。
聶石樵,〈《聊齋誌異》本事旁證 〉,《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一輯》,山東:齊魯書社,1980年。
韓偉,〈脫棄陳骸 自標靈采——論《聊齋誌異•續黃粱》的繼承與創新〉,《《聊齋誌異》研究》第5期,1994年。
譚興戎,〈《聊齋誌異》和唐傳奇的比較——從〈枕中記〉和〈續黃粱〉談起〉,《新鄉師範學院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》第1期,1985年。
嚴敦易,〈「古今小說」四十篇的撰述時代〉,《古今小說》附冊,北京:文學古籍出版社,1955年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緒論 
第2週
9/23  唐傳奇的名義 
第3週
9/30  唐傳奇的文體 
第4週
10/07  唐傳奇與史傳 
第5週
10/14  唐傳奇與古文 
第6週
10/21  唐傳奇與詩歌(一) 
第7週
10/28  唐傳奇與詩歌(二) 
第8週
11/04  唐傳奇與詩歌(三) 
第9週
11/11  唐傳奇與詩歌(四) 
第10週
11/18  唐傳奇與志怪 
第11週
11/25  唐傳奇與話本 
第12週
12/02  唐傳奇與話本 
第13週
12/09  唐傳奇與明清筆記小說 
第14週
12/16  唐傳奇與明清筆記小說 
第15週
12/23  唐傳奇的空間書寫 
第16週
12/30  唐傳奇的西域圖像 
第17週
1/06  唐傳奇的音樂書寫 
第18週
1/13  唐傳奇中的舞蹈書寫